烈士的家国情怀
日期:2018-01-26 09:01:37 阅读: 次
各位学员:大家好!我是金乡县委党校教师郑丽媛。
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羊山散葬烈士纪念广场,在这个广场南面的烈士陵园,埋葬着1947年6月刘邓大军与国民党军队在鲁西南地区激烈战斗中牺牲的8500多名革命烈士,他们大部分都是无名烈士。从我们现在所站立的位置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去,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张张英雄的脸庞。这些英雄大多数没有名字,可是他们却时刻提醒着我们,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,有这样一群人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来换取新中国的建立、人民的幸福。
大家看,在我们前方广场上有一组雕塑,雕塑生动的再现了当年鲁西南战役中革命战士舍身取义的壮烈场面。雕塑后方广场的围墙上,雕刻有很多的五角星,每一颗五角星就代表了一名无名烈士。
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着烈士们舍身为国、赴汤蹈火?又是什么样的情怀让他们为了国家而舍弃小家?烈士的精神在今天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?
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,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的建立、人民的幸福而舍身取义的人。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境界,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站在正义的一边。有一位历经鲁西南战役的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细节,硝烟弥漫的战场上,他前方的几个战友就在他的眼前瞬间被炮火湮灭,他还来不及记下他们的名字,就已被战火吞噬。
在中国历史上,有很多的仁人志士也在践行着这一至高的使命。北宋的范仲淹发出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号召,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狱中宁死不屈,留下了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浩叹。而在我们脚下的这方土地上,这些为维护国家大义的烈士们用生命践行了这一诺言。
谁都想儿女情长、谁都想家庭团圆,可是你不扛枪、我不扛枪,谁来建立国家?谁来保卫家? 1996年7月的一个下午,一位76岁的老人来到了羊山战役纪念馆,当她走到一幅烈士画像前时,她突然停下了脚步,眼睛一动不动的凝视着烈士的脸,好久都没有出声。她小心翼翼的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块洁白的手帕,擦拭着烈士画像,喃喃自语到:我找了你一辈子,沿着当年你所在部队的路线从河北一路走来,到了无数个烈士墓地,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你......
76岁的老人迈着蹒跚的脚步颤抖着来到青石墓碑前,当她看墓碑上刻的名字就是那个让她寻找了一生的爱人时,泪水再也止不住的留下来。就在那一刻,所有的期盼和委屈都化作无言的泪水尽情的散在这片土地上,化作一生的思念永远的埋藏在了这里。
这位老人口中的“你”就是当年鲁西南战役中牺牲的山西芮城人南峰岚。当年的南峰岚婚后三天就把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留在家,毅然决然的走向革命战场,而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,羊山战斗中为占领主峰阵地而不幸被暗堡火力射中牺牲,从此与家人失去了联系。他也多么的想享受家庭的温暖、生活的安逸?可是,没有祖国哪来的家庭?没有担当哪来的享受?
是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战捍卫了人民的尊严,更是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给了他安定的生活、稳定的小家。为了让更多的家庭有安稳的生活,南峰岚毅然加入了革命的队伍,于是他对于小家的这份深情只能化为深深的眷恋、坚定的行动。
烈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文化的沃土。它即包含着忠于祖国、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;艰苦奋斗、不屈不挠的乐观主义精神;奋勇拼搏、敢于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;志存高远、淡泊名利的无私奉献精神。而这些精神,凝聚着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浓郁的家国情怀,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。
对于烈士精神,传承就是最好的发扬。今天在和平时代的我们,不一定要用生死来考量这份真诚和仁义,但是我们要从烈士身上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,把他们不怕困难、不畏艰险、英勇献身的精神转化为锐意进取、扎实工作、认真学习的实际行动,肩负起历史所赋予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